首页 人才动态
八方英才聚芦山 同心筑梦创未来
雅安市委组织部
2022-04-02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近年来,芦山县以创建基层人才工作先行区为统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支持政策,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让各类人才在芦山各尽其用、各展其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壮阔蓝图在姜城大地徐徐铺开。
强化引才磁场,加速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深入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大力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出台《芦山县支持高层次人才成长发展实施办法》,紧扣智慧纺织、锂电负极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发展需要,配套项目平台、岗位职称、专项编制、安家补助等支持政策,增强高层次人才政策衔接度和吸附力。
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势加码。形成“政企共引”协同引智模式,由县委政府主导,举办四川·芦山纺织产业发展大会,汇聚300余名行业翘楚,签订8个战略合作协议,精准对接企业、高校和专家团队,打造“产业+高校+专家团队”合作优质平台,形成联合引智机制,柔性引进2名博士生导师及其团队提供智力服务。实施“人才孵化”协同培育战略,与渝中区、涪陵区、梓潼县签订战略协议4个,与省内外高校及其专家团队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成立全市首个新型纤维材料研发中心,集聚81名高端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依托西南纺织产融平台,构建纺织产业“联盟体+”模式,聚合人才资源,加强产业人才交流,共同攻坚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建设西南绿色智慧纺织基地提供技术保障。
(2020年12月4日,召开以“智建产业、织造未来”为主题的四川·芦山纺织产业发展大会)
返乡创业人才队伍同样迸发磅礴力量。开展“亲情回引”工程,先后在重庆、昆明、深圳设立4个务工人员联络站,与商会、服务站建立联系沟通长效机制,加强扶持政策、创业信息等推介宣传,成功吸引3000余名青年回芦创业,带动就业1.2万余人。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公共服务中心,累计提供创业就业咨询1万余人次,办理服务事项3300余件;组建产业人才、风投专家服务站,实行创业导师制,开展创业讲座68次,技术培训130余次。搭建“一体化”创业平台,建立返乡创业孵化园,提供政策咨询、证照办理、企业融资等服务,吸引40余名返乡创业者入园,孵化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农业种养殖等小微企业8家。建立“芦山籍”、“芦山缘”、“芦山业”三张优秀人才清单,建账管理382人,创新温情连线、乡情回引、感情联结三项机制,回引24名人才返乡创业,发放创业补贴3737万元,促成投资2.2亿元,获评“四川省返乡下乡创业工作先进县”。
“现在,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在芦山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动能。”县人才办负责人说。
注重精准赋能,大力培养重点人才队伍
坚持引育并举、培育为本,积极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谋定而后动,全县人才工作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进。
着眼绿色智慧纺织、锂电负极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实施纺织专工、根艺大师、中药能人培育计划,培育姜城名工品牌。
出台根雕文化产业园区入驻经营优惠办法和入驻商家投资优惠办法等政策措施,建立根雕现代学徒制机制,依托毅恒金丝楠博物馆,创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办培训学校、建立实训基地,培育根艺人才1716人,鼓励和引进67名学员创办根艺厂和销售店,实现110余户根雕文创经营户入驻产业园区,推荐评定11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芦山县被授予“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荣誉称号。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木雕”传承人、四川工匠刘毅恒大师正在创作)
聚焦百亿纺织产业园区建设,引进纺织高端人才112名,建立纺织工人定期培训机制,培养纺织专工3000余名,根据纺织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深度“孵化式”培养,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省贸易学校联合构建“纺织专班”,定向培育纺织人才71名。
坚持引项目与育人才同向发力,引进达康、大彤等中药材龙头企业6家,聘请18名川大、川农大优秀专家、教授指导中药材产业发展,迅康药业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中药炮制技艺传承基地。实施“头雁计划”,培育中药能人8879人,中药材种植规模达4.9万亩,建成全国马蓝标准化种植和青黛标准化生产基地,被列为全省中药材种植重点县。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建立领导上讲台、干部上高校、后备上一线“三上”提能机制,2021年芦山县围绕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举办读书班、干部提能班、研修班、培训班等10余期,组织100余名科级以上干部赴浙大等知名大学充电提能,培训党员、干部4200余人次。持续推进县级党校分类建设,深化与省、市直机关党校等合作,入库专兼职讲师50名,对26名红色讲解员建账管理,建好专职教师、讲解员、兼职教师“三支队伍”。
建立一线练兵机制,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百青工程”,定向选派30名青年干部到基层锻炼;实施“回归工程”,推动128名二线干部一线履责;选派40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服务团,因地制宜开展“田间微课堂”活动40余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2次,培训人数8000余人次;建立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开展创业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0余人,农技人员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列入2021-2023省级科技计划,发展家庭农场93家、农业合作社201家,芦山县被列入全市首批省级科技计划“四川乡村振兴科技在线”项目县,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优化服务体系,全心守护人才价值归属
完善了机制,制定了政策,还要有好的人才生态,用心用情服务,才能让人才愿意扎根芦山干事创业。为此,芦山县委县政府树立“人才至上”理念,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心的人才服务体系。
“此心安处是吾乡”。建立精准联系体系,落实28名县领导联系56名专家人才,97名党政工作人员结对服务技能人才227名,实施人才团聚、安居、健康管理工程,为人才“保姆式”办结服务事项147件,让人才“心有所归”。
强化后台服务保障。借助各乡镇(街道)、社区党群驿站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落实“天府英才卡”“雅州英才卡”等配套服务措施,改造“拎包入住”人才公寓45套,落实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和激励资金,在医疗救助、安居保障、配偶调动、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人才开通“绿色通道”,确保人才安心干事创业,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服务供给,营造人人都能被看见被尊重被关怀的价值生态。
加强人才宣传报道。在“魅力芦山”、“姜城党旗红”等微信公众号设置人才工作专栏,宣传人才典型80余人次,拍摄人才专题片,并通过媒体平台宣传,展示人才工作成效,营造尊才重才爱才的浓厚氛围。畅通晋升交流渠道,优化《芦山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实施办法》,明确人员流动具体条件,畅通交流渠道,积极落实省、市在岗位聘用、职称晋升等方面相关措施,2021年按规定办理437人岗位聘用,申报初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36人。
(举办四川省纺织工人劳动技能大赛)
优化竞争激励机制。举办四川省首届纺织工人劳动技能大赛,吸引全省18家规模以上企业、35名优秀选手参赛。推荐各类优秀人才参评省级、市级人才计划和人才奖项,刘毅恒当选为四川省第三届“四川工匠”,张元超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充分激发人才活力。积极组织参赛参展,《康定情歌》《背书》《坚守》3件雕塑作品斩获2021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一金两银;在全县范围内评选出45名“姜字号”人才,发放激励资金9万元,严格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才参加继续教育学费补助,保障人才工作经费持续投入。
“最优的政策、最优的服务、最美的风景,让我们更有归宿感,也更有凝聚力。”县高层次人才羊秀娟说。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芦山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部署要求,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为深入实施追赶跨越绿色崛起,奋力书写“传奇古姜城·魅力新芦山”时代新篇章提供智力支撑。

